January 11, 2006

繼續讀社評

繼續讀社評。為一篇社評加按語,括號中為本人之按語。 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在回應有兩名老師墮樓身亡時表示,「如果事件和教改有關,墮樓的老師應不止兩人。」此語一出,社會上嘩聲四起,批評羅范椒芬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 雖然羅范椒芬已在電台節目中承認,當時回應時衝口而出,實在有欠考慮。她表示,如果因為自己用詞不當有老師感到不安,她願意道歉。 (按:道歉需要預設條件的。) 坦白說,以一個政府的高級官員,這樣的言辭實在太不得體,但很明顯,羅范椒芬並無意冒犯教育界人士,這只不過一時言語之失,可惜,在今日香港泛政治化的浪潮下,卻被有心人乘機上綱上線,將「冷血、無情」的帽子硬扣到羅范椒芬的頭上,企圖藉此掀起一場教育界的大風浪。(按:陰謀論) 教育專業人協會批評羅范椒芬的道歉不足夠,並指她需要為教改對教師帶來的傷害道歉。 教協會長張文光表示,「羅范椒芬的道歉不足夠,因為她並無就教育改革為教師帶來的痛苦及傷害道歉。」他將會在一月十八日提出立法會動議辯論,要求檢討教改步伐,推行小班教學,減少課節,增加教學支援人員及成立教師情緒輔導中心。 當然,教師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按:當真?),有教師自殺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件令人感到沮喪的事,但並沒有證據說明和教育改革有必然的關係(按:這個證明有甚麼意義?),硬將兩位教師的不幸事件扯到教育改革頭上來的人,正是想利用死人的剩餘價值(按:死人的剩餘價值是甚麼?),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按:陰謀論) 據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所提出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年共有十二名教師自殺,即每十萬名老師中有四名自殺,相對於行政人員每十萬中有八人自殺、文員每十萬中有四人、非技術人員每十萬中有十一人來說,自殺率仍未算高。(按:既然教師的地位如此崇高,有十二名教師自殺是不是很嚴重呢?統計數據中為甚麼「教師」以行業來歸類,而行政人員、文員、非技術人員不以行業來歸類?)不過,我們無謂將問題糾纏在這些數字上面(按:有趣),否則更容易被人指摘為冷血和無情。但香港人自殺的原因很多,若單方面將自殺歸結於一個問題,只會製造更多沒有意義的噪音,例如將教師自殺和教育改革扯在一起,不但混淆了教育改革的意義(按:語意不明),還令人對教師的行為有所不解(按:語意含糊),因為,教育改革分明是對學生有好處的事(按:並非分明,教改剛開始,沒有人肯定知道現在的教改對學生有甚麼好處),即使會略為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又何需以死明志呢?( 按:略為的標準是甚麼?自相矛盾:上文說教師自殺不能歸結於教改,此處卻說教師以死明志。) 其實,自香港經濟出現結構性轉型以來,社會各階層無不感覺壓力,難道公務員由十八萬人裁到十六萬就沒有壓力?難道經濟不景逼?個人增值的公司僱員就沒有壓力?難道醫療經費日見短缺,醫務人員人手嚴重不足就沒有壓力?(按:嚴重的邏輯謬誤,大家有壓力,不能證明老師沒有壓力)相對來說,由於人口老化,學生減少,教師人手比以前更充足(按:無知。學生減少,政府殺校,栽員。),他們的壓力並不算太大,由此可見,那些硬將教師的自殺和教改扯上關係的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不尊重事實! (按:無知大概也是一種罪過) 即使教育真的給教師帶來壓力,但只要教改的方向是對的,只要教改能對學生有好處,這條路我們就應該毫不猶豫的走下去(按:說得對,問題是誰可肯定這方向是對的,誰可肯定教改對學生有好處?/說得不對,方向對不等於方法對,秦始皇也認為自己的治國方向是對的,所以他也毫不猶豫的走下去)。若兩名教師的自殺是由教改而起,我們要責難的對象也並非是教改,而是應好好反省教育界人士對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按:是的,要好好反省。手頭沒有統計資料,不知教育界人士有多少。),更有必要在教育改革中加強對教師的輔導(按:思想工作/思想教育),讓他們建立更堅強的自信和健康的人生觀,惟有如此,才負得起作育英才的重擔,才配得起為人師表的無尚光榮!(按:無尚光榮者光環也。) (太陽報 11-1-2006)

1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好!
可給學生作思考訓練的教材!

10:41 pm  

Post a Comment

<< Home